上林縣渡河公是自明朝起就流傳于三里一帶的一種特有的壯族民俗,原叫渡老頭公。該民俗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在遠古的時候,九重天上的銀河突然缺堤,天河之水淹了大地,只有一對金童玉女幸運地抱住一個大南瓜浮在水面得以幸存下來,人類也因此避免了來頂之災,幸存的這兩個人就是人類的祖先”。后來人們就制作渡河公以寄托后人紀念祖先,普渡生靈、保佑平安,免除災難的心愿,祈禱未來風調雨順,富足安康。
為了紀念先祖,祈求平安,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三里一帶的姑娘們都會聚在一起,哼著山歌,制作渡河公。即用彩布縫繡著明朝裝束的小人,小人懷里抱著一個裝風干的艾草、白芷、蒼術等多種中草藥制成似金黃色的南瓜,當地人管這些材料叫“香艾”。制作好的渡河公用紅或黃絲線掛在小孩的脖子上,垂到肚臍的位置,也因為香艾有驅邪壓掠、鎮痛作用,可保佑孩童安康。特別是五月初五端午傍晚,三里水河畔,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一邊吟詠祈祝禱詞,一邊把孩童脖子上的渡河公放在一艘艘用竹片、蘆葦或鐵皮做成的小船上點燃紅蠟燭,放到河里,任其沿河漂流;時至晚上,青年男女還沿河唱起壯山歌踏歌行,并讓那渡河公渡走歲的不幸和憂傷,寄托來年豐收、安康吉祥。如今,縣級文物保存單位—三里匯水河邊的“明清摩崖石刻”上,還記載著當年渡河公的盛況。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渡河公已經成為來上林觀光旅游的人們特別喜愛的紀念品。也因為其似金黃的南瓜,寓意為人們帶來財富;艾草的“香氣”,能避邪防病,保佑安康;“香艾”即諧音“相愛”;送給自己的心上人更有意義,而關于人類祖先的傳說,更讓人們產生很多悠遠的聯想,增添對家鄉美好河山的熱愛。綜合上述,上林渡河公風俗歷經400多年的歷史演變,仍然保持著壯族本土風俗的簡樸美,在整個上林壯族本土風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壯族本土風俗的縮影,在全區乃至全國民俗史上,能保持著壯族本土風俗都不多見,挖掘、搶救和保護渡河公風俗,不僅對豐富完善我國民俗史或世界民俗史都起到推動作用。尤其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中都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同時也為發展我區文化產業拓寬新的領域與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渡河公手工藝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