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殯喪、祭祖祝壽,抑或佳節慶典,美麗的上林有著一種獨特的慶祝和追思方式,那就是壯族八音。曾幾何時,上林壯族八音在當地群眾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是情感表達和精神寄托的載體。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上林壯族八音也面臨著傳承斷層的情況。聆聽老藝人的講述,或許我們還可以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一窺民俗的意義。
1/ 從他地流傳而來
上林壯族八音是盛行于上林縣壯族居住的白圩鎮、大豐鎮、明亮鎮、澄泰鄉等地區的傳統民間音樂,起源于廣東佛山地區。據悉,清朝道光年間,出于經商的目的,不少佛山一帶的商人移居上林并將當地的音樂帶到上林。聰明的上林壯族人民吸收了佛山移民的音樂精華,并與本地的音樂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極具壯民族特色的上林壯族八音。
上林壯族八音演奏的范圍十分廣泛,在元宵佳節、婚娶、滿月、賀新屋、祝壽、迎神、祭祖、殯喪等風俗活動中都要演奏八音音樂,演奏內容包含喜樂和喪樂兩大部分,根據場合演奏不同的曲目。此外,其形式還分為武場和文場,武場以樂器演奏為主,文場不僅有樂器演奏,還有壯語清唱。
上林壯族八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及獨特的藝術特征,具有固定成套的樂曲,與壯族人民同歌哭、共悲歡,真實地反映了當地群眾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不過,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上林壯族八音也面臨著傳承斷層的情況,好在上林縣文體局和文化館已啟動對上林壯族八音文化遺產的保護工程,并制定各種措施和計劃對其進行依法保護。上林壯族八音先后入選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是情感表達方式
說起上林壯族八音,家住明亮鎮街上的古稀老人林有生感觸頗深。在他看來,八音的意義已遠超其音樂本身,在婚嫁時熱場助興,在殯喪時寄托哀思,是當地群眾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是群眾親情、友情等情感的一種載體。
林有生的父親林振飛是一名粵劇師傅,祖籍廣東陽江,后定居明亮鎮,在當地教授粵劇并組織起粵劇團。在父親的熏陶下,從小耳濡目染的林有生對傳統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參與八音演奏,是一名嗩吶師傅。林有生告訴記者,明亮鎮在演奏八音時,主要使用的樂器是嗩吶、大鼓、小鼓、鑼、鈸等,有時也會加入琴、簫、笛,演奏曲目多摘選自粵劇和桂劇,如《得勝令》等等。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明亮鎮的八音主要出現場合為殯喪,逝者多為長者。
往往出殯的前一天,八音隊就會前往逝者靈堂所在地開始演奏,中途會休息,出殯時一路演奏將逝者送上山入土為安。既熱鬧了喪禮現場,也安慰了生者、告慰了逝者。“大家都是街坊鄰居,我們是不收費的。家屬一般會準備一些茶水、香煙和飯菜。”林有生說,以前除了偶爾出席一些私人邀請的慶典活動,八音隊在鎮上的活動都是義務的。
3/ 也是時代的產物
聊起八音,林有生眉飛色舞,往事如數家珍,成就感浮現在臉上。“對我們八音隊來說這是善事。從我參與八音開始,只要鎮里有長者過世,我基本上都會和八音隊前去送最后一程”。
不過,隨著話題的不斷深入,林有生臉上也浮現出了些許的失落,因為如今的明亮鎮八音隊也面臨著失傳的窘境,正如當初的粵劇團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一樣,八音隊也極有可能在時代的洪流中很快消散。
鼎盛時期,明亮鎮八音隊有十多名隊員,如今僅剩下五六人,像林有生這樣的老師傅更只剩下兩三人。“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年輕人愿意學習,另一方面是群眾對八音的需求已經沒有以前高了,八音不再像以前那樣是‘必需品’”。出于情感,八音不再當年,林有生有些失落,但他也明白其中的緣由而坦然接受。林有生說,八音其實也是時代的產物,它的誕生是建立在群眾需求基礎之上的,當有一天群眾找到了另一種精神寄托以及情感表達的方式,八音自然也就算是完成了使命。對于以前的群眾來說,當初八音的到來其實就是一個新事物的到來,如果它被更新的事物所取代,也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有時候想想是會有點失落,我當然希望這樣的傳統可以得到延續,這是幾代人的記憶”。
來源 | 南寧晚報·南寧寶客戶端 記者 林顯威
編輯 | 徐雪凝
校對 | 韋一璞
審核 | 張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