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自古就有唱山歌和趕歌圩的習俗,據《徐霞客游記》載,明代崇禎年間,本縣三里一帶已有歌圩“正月初五起十五日止,男、婦答歌曰‘打跋’或(曰打卜),舉國若狂……”全縣歌圩分布甚廣,尤以三里匯水橋歌圩著稱。歌圩日期一般為正月元宵節、三月三、八月十五中秋節。有晨起即唱至晚散,也有通宵達旦對唱或連續三兩天的。對歌時,男方組成一群,女方結成一隊。對歌內容,視人而異。若青年男女則多為表述愛慕之意或提問一些生產生活中的問題,用以考核對方文才。成年人則多為歷史典故、生產知識和歡慶豐收的頌詞。對歌時,隨編隨唱,一般每隊(不論男女)都有一個主唱。上林自古流傳有:壯家人人愛唱歌,從小唱到牙齒落;山歌好比柴和米,一天不唱難生活的佳句。最初的對歌地點是距離城廂街一百多米處的小巷里,經過政府疏導,逐步引入城廂街內的一塊空地,辟為歌圩長廊。
上林三里壯族歌圩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壯族民眾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的周期性、集體性、傳統性、以聚會對歌為主要內容的民俗節慶活動。壯族歌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經歷了不同時代的發展階段,其性質、內容、形式、規模及功能都是一個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濃厚的原始意識色彩及群體性的活動方式,深刻地反映著其社會發展復雜過程的鮮明特征。成為壯族傳統文化娛樂活動的代表形式,是重要的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整個壯族的社會生活及歷史文化息息相關,互相依存,不可分割。2016年,三里壯族歌圩被確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從政府層面上得到一定重視。文化部門在歌圩日會舉行“山歌比賽”等活動,持續舉行,在政府積極的文化政策推動下,展現出勃勃生機,讓廣大群眾在活動中感受歌圩文化,在感受中傳承歌圩文化,在傳承中保護歌圩文化。